水土流失的治理

2022-06-06  来自: 水土保持微信公众号 浏览次数:281

水土流失的概念

      水土流失(也被称为侵蚀作用或土壤侵蚀),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指地球的表面不断受到风、水、冰融等外力的磨损,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

      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地表土壤的现象,使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受到破坏和损失,影响到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

自然原因:

1. 地形: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2. 降水:降水过少,影响植被生长,引起风沙;降水过多,径流冲刷强,土壤侵蚀强烈

3. 植被:植被被破坏加大土壤侵蚀

4. 土壤:土质疏松,易被分解,抗侵蚀能力弱

人为原因:

掠夺性开发如过度放牧,滥砍滥伐,大规模的开发和基本建设等不合理的利用土地造成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一是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食安全。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剧了这一矛盾。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约100万亩。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岩溶区和长江上游等地有相当比例的农田耕作层土壤已经流失殆尽,母质基岩裸露,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

     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削弱河道行洪和湖库调蓄能力。同时,由于水土流失使上游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增加了山洪发生的频率和洪峰流量,增加了一些地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机会。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陡峭的地形、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高强度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植被破坏、陡坡开荒、生产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弃等不合理活动都会导致径流增加,加大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扩大泥石流的规模,加重危害程度。

     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加剧贫困程度,不少山丘区出现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往往也是贫困地区。

     四是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干旱灾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剧水源污染。

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加强预防保护工作

1、加强加强预防保护区水土资源保护

     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需要严格控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有特殊情况建设的,应充分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切实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

2、加强水土流失的社会监督

     采取政府组织、舆论导向、教育介入的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同时不断强化群众监督,唤起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大力营造防治水土流失人人有责、自觉维护、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氛围。四

3、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需要尽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占用破坏,谁恢复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补偿制度。同时,对于水土流失区的水电、采矿等工业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山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

二、因地制宜,分区治理

1、黄土高原

1)涵养现状

形成塬、梁、峁的高原景观。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1. 6 ×109 t,相当于损失NPK养分800多万t

2)治理

减少入河泥沙,配以坡面梯田和沟道淤泥坝

2、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

1)涵养情况

长江上游现有水失面积约42.91km2,其中水力侵蚀占比,风力侵蚀、冻融侵蚀也对自然环境侵蚀较强

在长江上游的9个省市中,四川省的水土流失面积,青海次之,其后依次为云南、重庆、贵州、甘肃、西藏、湖北、陕西

在长江上游各大支流中,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2)治理

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建设山脚-山腰-山顶防治体系。山脚建设基本农田,山腰建设茶叶、柑橘等经济果林带,在山顶营造水源涵养林

3、西南岩溶区

1)涵养情况

我国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局部区域已达到无土可蚀,形成特殊的石漠化景观,严重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坡耕地,在作为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重要生态屏障的中国西南岩溶地区,是长江和珠江上游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2)治理

抢救土地资源,保护利用水土资源。

将所有可用土地都重新规划,进行梯化和分类区,经济林地,果园规划地、中药材用地,旱作农田、鱼塘,房坡度的土地进行了不同的整理措施,如图2,堆砌的石墙有效地减少了坡地的水,也在程度上为经济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经济作物生长的壤改良提高岩溶区土壤的肥力

三、大力推动小流域治理

     实施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一举多得。一是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对下游起到缓洪减沙的作用;二是能够改善当地的基本生产条件,解决山丘区群众基本口粮等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后粮食单产一般可以翻一番,黄土高原坝地的单产一般为坡地的4倍;三是可以增强山丘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奠定基础;四是可以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减轻对土地的蚕食,为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做出贡献,保障粮食安全。坡耕地和侵蚀沟整治是目前我国建设基本农田潜力的一个途径。

水土流失与实验的结合

     亚热带山地生态过程是以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退化丘陵地生态恢复与生态水文过程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碳过程,与水土流失治理相关。

     1)从范围看,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C循环过程对生物小循环与物质大循环都有重要影响,而水土流失也是有机碳损失的过程,所以研究亚热带山地生态过程对水土流失乃至变暖有重要意义。

     2)对中国来说,中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大部分集中在亚热带地区,而此类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若要达到自然-生态-社会一体化发展,亚热带山地生态可以提供决策的依据

     3)对福建省内来说,福建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且水土流失极其严重,部分地区赤红色土壤裸露地表无法耕种,亚热带山地生态过程可以为生态修复以及水土涵养提供建议。

     1、水土流失的情况可以运用李守中教授的亚热带实验模拟器结合,运用模拟器调整数据,模拟出与实际情况相似的环境,再调整降水等自然条件,对整个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的预期效果做一个虚拟测评,在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方面有的预测和参考意义。

     2、模拟器中还有很多可供使用的设备,在提出治理方案前期,选择适合的仪器方面,起到很大的帮助,有利于节约治理的预备时间和策划成本。

     3、可以将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和模拟器的使用紧密联合,贯穿整个治理环节。用模拟器模拟现实,再通过现实给出的反馈和存在的意料之外的问题,对模拟器进行改进。不仅有利于模拟器的更新换代和使用体验,还可以让模拟器运用到更多的场景和情况,与现实越来越贴近,中国是一个环境问题较为复杂且严重的,模拟器的升级和广泛使用在未来,可能会适用于模拟更多的环境,为治理其他环境问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