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这些措施与农业息息相关

2022-05-10  来自: 资金申报网 浏览次数:288

近日,办公厅、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到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推动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务业。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

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守住历史文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控灾害事故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推动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务业,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农资供应、技术集成、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务业。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特色民宿、养生养老等产业。

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发展物流中心和市场,打造工业品和农产品分拨中转地。改善农贸市场交易棚厅等经营条件,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生鲜食品低温加工处理中心。

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支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县城。建立健全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专项安排与进城落户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城镇化建设要合理确定县城发展路径

办公厅、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发布后。围绕社会关注的问题,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

问: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答:推进县城建设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第二,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有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的衔接配合。

第三,县城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现阶段县城投资消费与城市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二分之一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三分之二左右。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开拓新的投资消费空间。

第四,县城建设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有利于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健全市政公用设施,有利于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增进县城民生福祉。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有利于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

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发展路径

问: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

一是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二是积极培育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特长,发展成为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功能县城,支持边境县城完善基础设施。

三是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四是有序发展生态功能区县城,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五是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

培育发展县城特色优势产业 

问:县城建设将推进哪些工作?

答:培育发展县城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夯实县城产业基础,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提升产业平台功能,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优化县城市政设施体系。完善市政交通设施,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健全防洪排涝设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老化管网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数字化改造。

强化县城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发展养老托育服务,优化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社会福利设施等。

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打造蓝绿生态空间,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

县城建设要合理把握时序、节奏、步骤

问:如何推进县城建设?

答:着眼县城建设的难点问题,完善人口、资金、土地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一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二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符合条件项目可通过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鼓励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三是建立集约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县城建设要合理把握时序、节奏、步骤,示范地区先行是有效方式。2020年以来,发展改革委组织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在发展基础扎实、财政实力较强、政府债务率较低的一些县及县级市开展县城建设示范工作。下一步在示范工作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稳步有序推动其他县城建设,形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