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怎么干?这9种模式值得学习

2022-04-07  来自: 资金申报网 浏览次数:377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伴随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三农”工作转向了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连续出台政策文件,制定发展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全国各地乡村也在政策文件的鼓励和支持下,陆续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全国各地对乡村振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乡村振兴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模式。

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代表案例:河北迁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

迁西“花乡果巷”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打造以生态为依托、旅游为引擎、文化为支撑和市场为导向的田园综合体。建设生态优良的山水田园,百花争艳的多彩花园,硕果飘香的果园,欢乐畅享的醉美游园,群众安居乐业的祥福家园。

1、推进一产现代化发展。依托水杂果良好的种植基础,打造果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包括水杂果产业种植、果品生产加工、冷库仓储物流、市场交易集散、果品展览展销会,建立产业新村。

2、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打造“新六产”乡村发展新业态,打造六个层次的乡村文旅产业:乡村景观、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乡村产业、乡村娱乐、乡村联动,实现乡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重构。对22个村庄进行分类发展指引,构建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研学、交通、电商、度假、康养、体育、艺术、便民等类型。

3、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按照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要求,通过垃圾专项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农村厕所革命、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提升村容村貌。

4、推进乡村振兴赋能。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在示范区开展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打造智慧乡村。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赋能。制定花乡果巷振兴学堂和开展小花小果能工计划,旨在打造成为京津冀乡村振兴的研讨高地、培训高地、实践高地。

三融合”发展模式

代表案例:浙江德清

近年来,浙江德清立足实际,根据乡村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特点,探索特色的“融合发展德清模式”,包含“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和“城乡融合”等三个层次。即:通过绿色化转型、数字化提升,拉长特色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通过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业升级、村庄经营难题,实现“产村融合”;通过改革破壁垒、服务一体化,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实现“城乡融合”。

1、突出旅游经济发展。依托名山、湿地、古镇等自然资源,充分发挥集体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业产业、地理位置等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生态等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

2、突出资源要素配置。紧紧围绕“富民强村”这一核心,有效整合资金、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2015年起,德清县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为契机,农村产权收益;同时,充分发挥乡贤参事会“优化资源配置,凝聚人心人力”的作用。

3、引进数字技术赋能。将数字技术与乡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动能。如,推动生产智能转型,推动业态“链上嫁接”。此外,还通过数字技术打造可视化治理体系,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

城乡一体化模式

代表案例:湖南“浔龙河”小镇

早在2012年,湖南长沙县浔龙河村带头人柳中辉开始打造生态艺术小镇项目,并被列入长沙县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目录。

项目从盘活乡村资源和促进民生两部分入手,破题城乡发展瓶颈,形成了以教育产业为核心、生态产业为基础、文旅产业为抓手、康养产业为配套,四大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相容并生的产业布局。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通过推动土地集中流转、环境集中治理、村民集中居住的“三集中”,实现村民的就地城镇化;通过土地改革和混合运营,发展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五大产业,推动农民致富增收,逐步实现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

1、土地确权。成立土地产权调查小组,邀请测绘队进行勘测,对村民组的四界范围、林地、耕地以及塘坝、河流、道路等公共用地进行测量确认。土地确权登记,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对农民的土地权利进行确权颁证,使其变为可交易、可转让的资产。

2、发展产业。产业是浔龙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浔龙河抓住长沙近郊农村的地缘优势,兼顾农业、农村、农民利益,统筹生态、文化与小城镇建设,布局生态产业、文化、教育、旅游和康养产业。产业之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为基础产业。

产业振兴“抱团发展”模式

代表案例:湖南“浔龙河”小镇

早在2012年,湖南长沙县浔龙河村带头人柳中辉开始打造生态艺术小镇项目,并被列入长沙县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目录。

项目从盘活乡村资源和促进民生两部分入手,破题城乡发展瓶颈,形成了以教育产业为核心、生态产业为基础、文旅产业为抓手、康养产业为配套,四大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相容并生的产业布局。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通过推动土地集中流转、环境集中治理、村民集中居住的“三集中”,实现村民的就地城镇化;通过土地改革和混合运营,发展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五大产业,推动农民致富增收,逐步实现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

1、土地确权。成立土地产权调查小组,邀请测绘队进行勘测,对村民组的四界范围、林地、耕地以及塘坝、河流、道路等公共用地进行测量确认。土地确权登记,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对农民的土地权利进行确权颁证,使其变为可交易、可转让的资产。

2、发展产业。产业是浔龙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浔龙河抓住长沙近郊农村的地缘优势,兼顾农业、农村、农民利益,统筹生态、文化与小城镇建设,布局生态产业、文化、教育、旅游和康养产业。产业之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为基础产业。

七化”发展模式

代表案例:山东寿光

寿光围绕产业的标准化、园区化、品牌化、职业化、市场化以及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打造乡村振兴“寿光模式”。

1、产业标准化。部省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成立了4名院士领衔的67名专家团队,启动了118项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工作。

2、农业园区化。自2018年以来,寿光市建设了占地3万多亩的18个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一个大棚就是一个“绿色车间”,一个园区就是一个“绿色工厂”。

3、农产品品牌化。“寿光蔬菜”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落户寿光,以寿光蔬菜为核心的千亿级蔬菜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首批5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了“七彩庄园”“寿光农发”等一批企业品牌以及“乐义蔬菜”“金彩益生”等一批蔬菜单体品牌,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6个。

4、新型职业化。寿光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开展了30万农民科技大培训,吸引了一批80后、90后青年人才回乡创业。

5、经营市场化。寿光拓展市场化经营体系,市场带动是“寿光模式”的突出特点,在用好农产品物流园等传统市场的同时,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形势下农产品销售由线下向线上转移的新趋势,与阿里、京东、拼多多、字节跳动等合作,通过线上渠道销售的蔬菜占比大幅度提升。

6、乡村宜居化。2019年,寿光市启动“美丽乡村”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放在农村,实施农村厕所、道路、供暖、供气、污水处理等“十改”工程,不断推进乡村绿化工作。在全省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通过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寿光着力打造了一个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田园村庄。

7、公共服务均等化。寿光还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一公里”。完善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以城区文化辐射带动农村,以农村文化丰富反哺城区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让城乡居民同享“文化阳光”。

全产业链模式

代表案例:成都市崇州

成都市崇州围绕打造“水稻+”产业链,形成农商文旅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围绕种植一棵稻(水稻种植优化),做精一粒米(水稻精深加工),做旺一个家(稻乡田园生活),最终落实一个梦(乡村振兴大计,美丽乡愁梦想)展开。

1、水稻种植优化。通过与高校及社会水稻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科研育种,以优化种子筛选培育;结合农业科技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民建立合作模式,通过培训、引导建立职业农民培养科学种植方式,在区域内布局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点以建立就地服务体系,建立烘储物流体系等产业路径以强化种植环节。

2、水稻精深加工。建立水稻粗加工、精深科技加工产品体系及水稻周边加工产品体系;建立一套从餐桌到田间的质量可追溯系统以保障产品品质;建立品质大米标准体系。

3、建设大数据运营平台。与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项目运营商—北京奥科美公司合作,建设“天府好米”大数据运营平台。

4、打造一体化田园综合体。依托川西林盘打造,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立足“稻田+”农创体验,建设集竹稻艺术中心、稻作文化博览园、稻作文创集聚区等项目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旅游与农业融合模式

代表项目: 贵州省舍亨村

旅游和农业的组合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一种常见模式,同时也是很难发展好的一种模式。贵州省的舍亨村,立足旅游资源,实施产业富村、商贸活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科技强村,建设农耕文化园、百草园和百花园、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提升农业产业观赏性、体验性和科普性,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舍亨村农民企业家陶正学,于2012年成立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后又成立了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通过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舍亨及周边村的荒山、河流、洞穴、森林、河滩、自然风光和土地等,被量化成集体和村民的资产,再整合闲散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变成了村民和集体的股金。凭借自然条件优势,引进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投入资本和技术,成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村庄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如,农家旅馆、农家饭店和特色种植养殖。

舍亨村的这种旅游与农业融合模式,又被专家们总结经验为“三变模式”。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种模式有利于吸引人才集聚和资源集聚,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三产融合”。

特色模式

代表案例:安徽省岳西县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皖西南边陲,是革命的老区。近年来,以为,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一体化老区振兴特色模式。

1、信用村建设。按照安徽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要求,依靠基层党组织,建立乡村信用评价体系,为引入资金注入乡村振兴奠定信用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农户信息采集、建立信用档案以及进行信用等级评定。金融机构根据农户信用等级批量给予符合要求的信用户额度授信,发放信用村建设贷款。

2、发展特色产业。突出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大农业等四大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产业发展格局。以“富裕党员、合作社、公司等+贫困户”方式发展特色产业。

3、打造智慧农村。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积极推广智慧化农机、病虫害远程诊断、农用航空、灌溉等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在线监测、作业和数字化管理。

4、打造研学旅游项目。依托的老区资源,打造以红色文化传承、军事文化体验、国防民防科普为主题的文旅项目,以此带动休闲民宿康养发展。

五位一体”模式

代表案例:河南省孟津县

实现乡村振兴,要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着手。孟津县作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级示范县,近年来打造了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模式。

1、农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资源和都市近郊优势,大力整合农业园区、田园风光、黄河湿地、经济作为等旅游资源,深化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如,打造孟扣路果蔬产业集聚群、小浪底专用线特色农业观光带,以及“多彩长廊”田园综合体建设等。

2、吸引乡土人才。孟津县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各镇党校、各村“三新”大讲堂、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教育资源,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培训,尤其注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已成为孟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此外,县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孟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从准入、税收、土地、融资、激励、环境等方面,制定了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3、打造乡土文化品牌。该县以乡愁、乡情、乡望为主题,集中展示河洛地区古建筑、古文化、古风俗、古技艺等,弘扬农耕文化和中原文明。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如牡丹画产业等;还深入挖掘剪纸、杂耍、书画、戏曲等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

4、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孟津县通过开展垃圾清零、一村万树、厕所革命、拆违治乱等工作,使得乡村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打造出了设施完善、整洁干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5、乡村治理。该县不断探索的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打通了为群众服务的“***一公里”,同时也叫响做实了“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服务品牌。